《父亲》一首深挚的长歌

阿金  (2001.06.08)


  在电视剧走红的今天,话剧还有没有观众?还有没有市场?辽宁人
民艺术剧院创作的五幕话剧《父亲》对此做了有力的回答:有!
  1999年盛夏,在第三届东北戏剧节中,话剧《父亲》一炮打响,获
得了金奖,不久,又摘第六届中国戏剧节金冠。接着,《父亲》作为国
家文化部庆祝建国50周年献礼剧目进京演出,轰动了北京城。此后,又
在辽宁各地卷起了“父亲旋涡”。各界交口称赞《父亲》是辽宁多年少
见的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艺术佳作,是一部贴近老百姓感人
至深的现实主义力作。
  《父亲》的剧情很简单: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传统工业时,一个国有
机床厂遭遇了生存困境,波及了一个世袭产业工人家庭。退休工人老杨
的大女儿、小儿子下岗,大儿子主动下岗,大学毕业的小女儿待业。由
此,一个原本和谐的家庭爆发了诸多矛盾,经过一段心灵阵痛和抉择,
绝大部分家庭成员都寻找到了生活新支点、新出路。全剧虽没有跌宕起
伏、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戏剧悬念,但以其戏剧语言的生活化,演
员朴实无华的表演,把原汁原味的生活形态逼真地表现出来。而其思想
内涵又是深邃的,当代中国工人以不再依赖工厂、依赖组织的独立人格
去挑战自我,更新自我,实现了人的精神价值的超越。同时,它的文化
开掘也走入深层领域,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分化瓦解、父权家庭的崩溃、
家族式、宗派式的工厂文化心态的解体、呼唤建立新的道德体系等等,
都是创新之笔,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它提示人们:经济运动成为时代
主潮,在变革一切,人只有勇于面对现实,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存权利,
而更本质的意义是,《父亲》勇于直面“下岗”这一敏感的社会问题,
塑造了以“父亲”为代表,能替国家分忧、自强不息的工人群体,高唱
了一首催人奋进的当代工人之歌。
  《父亲》公演后,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。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中
国文化报》、《辽宁日报》等报刊纷纷载文盛赞。《人民日报》以《活
着要的是一股心气儿》,称其“它表现了人的生命体中的一股心气儿,
即由诚实、勤劳、不向命运折腰、靠自己双手去开辟光明前景等特质组
合而成的一种生命驱动力。”而反映最强烈的是剧场效应———观众对
《父亲》的痴迷与喜爱,每场演出,观众都是流着泪观剧,掌声久久不
息。首都观众接受了《父亲》,在连续3天的演出中都洒下了真情的泪
水,散场后有许多人围着主演宋国锋,又握手又祝贺,久久不愿离去。
首都企业家俱乐部组织企业家们来看戏,他们认为,写工人的戏写得这
么好的,太少了,这么多年少有。
  《父亲》在文艺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。在当今话剧市场的低迷阶段,
它的成功无疑给话剧舞台注进一股生命力。《父亲》在北京演出时,中
央戏剧学院著名文艺评论家徐晓钟教授带领表演班的学生看戏,有意让
他们学习《父亲》朴实无雕饰的表演艺术,并盛情邀请宋国锋、导演丁
尼、编剧李宝群到中戏讲学。北京戏剧界的专家认为,《父亲》是近年
中国戏剧难得的一台好戏,它吹来了一股新鲜空气,打破了以往浮在生
活表面表现改革的模式化、概念化套路。